改革开放三十年 芝麻开花节节高
[发布日期:2009-09-27 09:55:07
点击数:2194]
歌声飘过60年,祖国母亲迎来了六十岁生日。而弹指一挥间,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拂过了三十年,这三十年,是中国突飞猛进的三十年,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,吃、穿、住、行,一切方面发生的变化都折射出老百姓的生活正象芝麻开花——节节高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,我们生活在农村,物质条件十分匮乏,家中兄妹九人,僧多粥少,每年的春夏之交常常青黄不接。父母亲一年到头总在盘算生计:生产队能分多少稻谷、地角能收多少麦子,山上能收多少地瓜,够不够一家人的温饱……
记得小时侯,按照农村的传统习惯,春节前夕,出嫁的女儿要给娘家父母“压年”,其实也就是送一份条肉和线面做为过年的孝敬礼,祝父母长寿。那时外公孤身一人在省城工作,每年春节都指望能吃上我母亲给他炖好的一头鸡,可是,有一年春节前夕,村里传染鸡瘟,家禽全死了,家里也没钱去买鸡,只好买了一只不大的鲢鱼,炖好,送到省城孝敬外公。外公见送来的是鱼,神情似乎若有所失。那时的我心里便暗暗发誓:将来,等我也象外公一样每个月能赚48.50元工资时,一定要买一只鸡好好孝敬他。
1978年,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父亲的错案得到平反,恢复工作,做为家里老大的我也有机会来到省城工作,家里的生活状况开始好转。我永远也不会忘记,那年的12月18日,我正式参加了工作,单位给我发了半个月工资,虽然只是区区9元钱,却让我激动了好几天。
随后的几年中,4个弟弟妹妹先后考上了大学,陆续参加工作并成了家,生活条件越发地改善了,确切地说,是达到了小康水平。每逢家中聚会,餐桌上鸡鸭鱼肉、山珍海味是应有尽有,不知从什么时侯开始,大家对吃的东西也变得挑剔起来了。到了过年的时候,兄弟姐妹们孝敬父母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年货,还有厚实的红包。以前,我们一家九口人挤在四间低矮破旧的木头房子里,父亲在省城的办事处工作,住集体宿舍,当年,他常常在宿舍里遥视窗外的万家灯火,奢望着一家老小啥时也能住上一套带卫生间的单元房。如今,我们兄妹几个都住上了面积在100平米以上的单元房,宽敞舒适,这在三十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。以前,买布要凭布票,我们穷人家总是把一大半的布票卖掉,换成钱填饱肚子。于是,一件衣服,老大穿了老二穿,常常是新三年、旧三年、缝缝补补又三年。记得有一次,我要跟母亲去亲戚家喝喜酒,因为没有象样的裤子,只好向村里的同龄人借了一条。新衣,在当年就是一种奢侈品。有一年夏天,母亲去省城看外公,帮我买了一件白色的背心和一件红色的短袖衬衣,这天夜里刚好村里放映电影,我竟然一下子把两件全穿上看电影去了,那种穿上新衣的喜悦,是我那衣橱里挂满各式新衣的女儿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。
忆苦思甜,这是我们这辈人时常会不自觉地要做的一件事。六十年前的旧社会,六十年后的新中国,三十年前的苦,三十年后的甜,今非昔比,一切令我百感交集!时代在变迁,社会在进步,相信,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更加强盛,我们如蜜的生活一定会长长久久! 茅根